地礦文化
- 地礦文化 >
觀《最初的夢想》有感
昨天看了一部印度勵志電影《最初的夢想》,深受觸動。該片講述了畢業(yè)于孟買國家理工學院的社會成功人士帕塔克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,他無法接受別人叫他“失敗者”,絕望中選擇了跳樓自殺。
帕塔克為了挽救病危兒子的性命,叫來了多年未曾聯(lián)系的大學同學,大家一起圍著拉加夫,開始講述他們4號樓所有人被貼著“失敗者”標簽的學生時代。最終兒子拉加夫真正解讀了“失敗”才是人生常態(tài)的意義,身體康復后的第二年就走進了大學校園。他的爸爸媽媽也冰釋前嫌,再次幸福地生活在一起。
影片用平行的蒙太奇手法將不同時空的人和事交叉展現(xiàn)給觀眾,在自由切換的過程中,我深切感受到,為人父母的責任不止是讓孩子學習好,以后考好大學,有份高收入的好工作。更需要多多關(guān)注他們作為初高中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成長歷程,不定時談心,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,孩子有困惑及時溝通,有必要也可以請教老師。
影片里有一個很經(jīng)典的橋段,帕塔克哭著說的一段話,讓整個故事升華到了另一個高度。
原話如下:我們一直都做錯了,我們只準備為孩子慶祝成功,但從來沒有告訴他應(yīng)該怎么面對失敗,沒有人愿意提起失敗,我們只告訴孩子好大學要多少分,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。100萬個參加高考的孩子,只有一萬個人能被錄取,剩下的99萬個孩子該多么迷茫!
他們沒有做過心理準備,對他們來說這不止是考砸了,而是整個人生都毀了!要在現(xiàn)在來問我要什么,是拉加夫能考上理工學院還是健康快樂的回到我身邊?我一定會選擇讓我的孩子回來。
看到這里,說實話,真的徹底淚奔了!帕塔克的朋友們也潸然淚下,他們陷入了沉思而后幡然醒悟,紛紛起身給自己的孩子打電話,告訴孩子當時承諾如果數(shù)學考A+就獎勵自行車,現(xiàn)在只想告訴他,不管最后考成什么樣子,就算是B+或是C-,都給他買自行車!
原來全球的父母都是一樣的。給孩子好的環(huán)境好的資源,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以后出人頭地,我們打著都是為了他們好的旗號,做著專橫的家長,說著似乎很理解也很溫柔實則堅硬無比的話,來要求他們,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。
這個目的有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夙愿,也有我們不愿意承認的炫耀、虛榮的成份在作祟。但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,必要的時候也應(yīng)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上,想想他們的付出、辛苦還有承受能力。
想到拉加夫說他每天都要學習18個小時,卻還是比不過沒他努力的同學。我哭了,想起兒子在下城關(guān)上初三時進了重點班,學校強制住校。每天早上6點起床,中午12點下課,12點40就得進教室,晚上11點才能回宿舍。為了留出后面全面復習的時間,一學期的課程兩個多月就學完了。
兒子在初二之前都是中上游,可強度突然增大,他一時半會兒完全適應(yīng)不了,有一段時間也因為成績下降壓力特別大。甚至有一天周末不愿意回學校,我態(tài)度強硬地告訴他沒得商量,他說了好幾遍就想在家睡一晚上難道不行嗎?還有歷史沒有背下,下午去了又要考試,他不知道該怎么辦?
我想著在疫情期間,萬一有變化,有可能一周甚至半個月去不了學校,課落下就徹底跟不上了。于是我狠心說出了“那也得去”幾個字。兒子沒再說話,他站起來回了自己臥室。
我坐在外面沙發(fā)上心里很難過,我一直都是善解人意的人,卻無情的拒絕了兒子再合理不過的請求。
整整10分鐘里面沒有動靜,我有點擔心,輕輕推門進去,那一幕我至今難忘。兒子坐在書桌前,無聲的在流淚,他從小特別傷心時都是不作聲的掉眼淚,擦的一堆紙巾似乎也在嘲弄我是一個失敗的母親。
那一刻,看著兒子邊擦眼淚邊哭的背身,我的心都碎了。我坐在床邊哭著向他伸出了雙手,告訴他我想抱抱他,今天不去學校了,就明天去。兒子轉(zhuǎn)身滿臉淚水地摟住我肩膀,一下子哭出了聲音。
那天,他的眼淚和鼻涕糊了我一肩膀,而我,很慶幸有那么一個瞬間。
初三畢業(yè),兒子如愿上了自己心儀的高中。他也說了拉加夫同樣的一句話,沒他學習好的同學也考上了,他不好意思面對。我告訴他沒什么大不了,你的人生才剛剛起步,需要參加的考試將不計其數(shù),穩(wěn)穩(wěn)地走好每一步,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!
最后,我想將影片里的經(jīng)典語錄送給所有孩子和成為大人的朋友們共勉:
——我們之所以會輸,是因為知道輸?shù)母杏X太不好了。
——我們總是太在意輸贏成敗,但卻忘記了,該怎樣度過人生,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,就是人生本身。
——工作需要我們時,家人要讓步,現(xiàn)在家人需要我們,工作就要讓步。
抱抱你的孩子,讓他(她)感受到,我們用心在愛著他們。